江西宜春市大力推进应急救援“两个基地”建设,立足一流的标准、力求最大的效益,因地制宜、科学规划、抢抓机遇、保质提速、倾力打造了功能多样、设施齐备、环境优美的精品工程。
凝聚共识抓谋划。 一是深刻研判形势。随着宜春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,危险品化学泄漏、建筑物垮塌、火灾爆炸等特种灾害事故呈上升趋势,严重危害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。而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,远不能适应重大应急救援任务的需要。为此,宜春市委、市政府第一时间将“两个基地”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,致力提高城市应急救援基础设施水平,切实增强应急处突能力。二是政府高度重视。宜春市委、市政府科学统筹,主动作为,戮力攻坚,将“两个基地”建设纳入市委、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项目高位推动。2014年8月1日,宜春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重大项目第25次(军队、公安)现场协调推进会,会议确定了“两个基地”建设有关事项。三是政策倾心扶持。宜春市制定下发《宜春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会议纪要》、《宜春市政府办公室抄告单》等10余个文件,就应急救援“两个基地”项目的责任主体、建设用地、经费保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,将“两个基地”纳入了政府目标管理和工作督办的重要内容,做到了有章可循、有法可依、有责可追,为全面开展基地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。
齐心协力抓联动。一是政府主导推动。宜春市市长张小平上任伊始就召开调度会专题听取应急救援“两个基地”建设工作汇报并根据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调度;市政府先后6次召开政府常务会、项目推进会专题研究部署,实行常务副市长挂点分管、职能部门密切配合、应急救援支队推进落实”的工作推进模式;先后7次组织经开区管委会、市国土、市城建等部门,开展实地考察和专家组论证,积极为基地建设工作出谋划策;期间谢来发、王宏安等多位市领导更是坚持对应急救援“两个基地”建设工作实行每月一调度,有力地推动了基地建设工作的快速开展,促进了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。二是部门鼎立支持。建立重点推进建设项目汇报协调机制,组织国土、发改、城建、财政等职能部门,在研究相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,依据《宜春市中心城区建设项目审批规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》,简化各类行政审批手续12项,工程相关规费根据政策文件要求一律按“行政收费全免、事业型收费减半”等最低标准收取,工程招投标根据法律法规一律按最快时限办结。三是机制规范运行。建立和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,实行主管部门行政领导责任制、参建单位领导责任制和项目法人工程质量负责制。规范项目资金拨付程序,执行“先报后审再批用”的原则。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“两个基地”开展检查指导,严格把控建设进度,细化责任分工,量化进度时序,狠抓跟踪问效,确保了项目规划科学前瞻、工程建设规范运行。
突破瓶颈抓攻坚。一是排除万难划拨建设用地。宜春市政府为规避基地建设用地的诸多不利因素,通过多次会议和调研专门研究讨论基地建设选址问题,先后在市规委会2012年第6次会议、2013年10月重大项目现场协调推进会以及2014年1月时任常务副市长谢来发等领导的实地考察调研会,最终于2014年6月4日,在市委、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,在开发区管委会的协调帮助下,建设用地最终选定为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春顺大道春顺桥头以东的70亩土地。二是开源节流落实经费保障。由于宜春经济发展水平所限,在“两个基地”筹建过程中,资金问题一直是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,为尽快解决这一“瓶颈”问题,市政府先后2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“两个基地”建设经费问题,一次性落实建设经费4980万元,在建设过程中,项目4次追加预算,增至5300万元,为“两个基地”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。三是科学布局优化设施功能。针对应急救援队伍的工作性质、特点,突出针对性进行建设。在调研的基础上,不断强化部门沟通,坚持重点、难点问题勤沟通、多协调,广泛征求意见,集思广益研究,发挥工作合力;认真分析“两个基地”各营房建设功能分区,做到功能重复建设项目删减,先后修改完善设计方案5次、施工图8次,使“两个基地”建设定位超前,设施功能超前。
打造精品抓长远。一是精准定位凸显综合功能。宜春市综合应急救援基地整合应急救援训练基地、应急救援搜救犬基地、常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地和消防综合训练基地“四大基地”,承担综合培训、合成演练、物资储备、接警出动、应急宣传“五大功能”,突出训练目的多元化、训练内容标准化、训练方法多样化、训练要求实战化、训练监控智能化、训练保障集约化“六大标准”,规划综合办公区、官兵生活区、学员生活区、体能训练区、模拟训练区、应急执勤区、物资储备区“七大部分”,可同时容纳100人工作执勤、150人学习培训和500人协同演练。二是模拟设施强化一专多能。“两个基地”围绕“因地制宜、功能完善、利于实训”的原则,紧盯现代应急救援和战勤保障需求,建成地下1层,地上10层的基地训练塔,在满足常规体能、技战术的训练基础上,还能模拟医院、宾馆、地下建筑火灾扑救、高空救援等,功能实现从“传统型向现代型、单一型向复合型、操场型向实战型”转变。同时,市防震减灾局还将应急避难场所项目与应急救援物质储备基地合建,确保设施功能的效益最大化。三是紧贴实战力求突出实效。烟热训练室可模拟在密闭建筑物内发生火灾,消防员在高温、浓烟、高噪音的情况下进行火情侦查、寻找救助被困人员,灭火、抢险等战斗行动。燃烧训练室可模拟轰然、烟气流动等效果,让官兵体验火场情景,模拟火灾扑救,训练方法更加多样、训练内容更加丰富、训练效果更加贴近实战。消防科普教育馆通过全息虚拟技术营造真实的火场环境,模拟各类火灾的发生现场,通过多媒体传感器实现灭火器灭火,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消防员灭火的场景。